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启野的博客

淡淡的雾,淡淡的雨,淡淡的云彩悠悠的游。

 
 
 

日志

 
 

53.“欣赏·评述”怎样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  

2011-09-04 17:38:34|  分类: 课程标准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第四部分我应该如何做?

教学方法

 

53.“欣赏·评述”怎样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

 

《美术课程标准》为我们规定了美术课程的性质,这就是人文性质。“欣赏·评述”既然是美术课程中的一个学习领域,自然也就要充分地体现出入文性质。关于人文,人们平时谈的已经很多,但是不是美术教师都很清楚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呢?欣赏课又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呢?这确实是应当认真研究的新内容。

美术课程既然具有人文性质,那么它就担负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任务。人们对人文精神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有的人把人文精神理解为:

(1)重视终极追求、执着探求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

(2)高扬人的价值,否定神和神学对人的束缚。

(3)追求人自身的完善和理想的实现,在肯定人欲的合理反对禁欲主义的同时,亦反对人性在物欲中泯没。

(4)个性解放,建立人际间的自由、平等关系,实现自身的价值,反对宗法等级关系及其相应的意识形态束缚。

(5)坚持理性,反对迷信、盲从和认识领域的强制服从。

也有的人把人文精神理解为:

(1)以人为本,强调人在万物中的主体地位。

(2)个人的自由与尊严。

(3)完人理想。

(4)人的精神文化品格。

(5)弘扬价值观念,提高文化意识。

不管有多少种对人文精神的不同理解,但在我们的美术教育中有一个任务是可以肯定的,即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是我们应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

英国的美术史家贡布里希曾说过,“在人类智慧的生命中,我把人文科学看成记忆官能——对人类文化的记忆的官能”,“如果我们失去(对过去的)记忆,我们便失去了为我们文化提供深度和实质的维度”。⑧把人文科学看成是对人类文化的记忆,说明了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有担负着“记忆”的任务。所谓“记忆”其实就是学习,也就是说学生应当认真地学习人类美术文化传统。没有这种学习,青年人就建立不起文明感和历史感。所以,美术欣赏的内容要和美术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基于这种认识,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

人文教育有三个层次:①人文学科教育——进行学科内的人文知识学习。②人文学科的方法教育——讲解人文方法。③人文精神教育——培养人文态度,陶冶人文素养。⑨在欣赏课上更好地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不妨就从这三个方面做起。应当肯定,美术课的四个学习领域里,和人文关系最为密切的应当就是“欣赏·评述”。因为,在欣赏课上学生接触比较多的是那些人类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些经典之作常常渗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无论是我国远古时期的彩陶文化,还是敦煌壁画,无论是古希腊的瓶画、柱式,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都和人及人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达着人类高尚的情感。就以著名的希腊柱式——科林斯柱式来说,一根柱式,从外表上看,它只是建筑的一个支撑物,至多是一个装饰品,但是在科林斯柱式的背后,却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原来,希腊的小女孩科林斯死后的墓碑石沿下,野草和花朵丛生,但都被墓的石沿所压抑,于是,这些花草就形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弧度。建筑家从这里获得了灵感,以科林斯的名字命名的柱式就出现了。每当我们从街上看到这个美丽的柱式时,就不难想到那个早逝的小生命,并对她寄托着无限的同情与怜爱。就像我们看到一些儿童的墓碑上面,有他们天真笑脸的照片,再有父母的一些题字,就格外地使我们为之动容。不过,假如教师只是从建筑形式上介绍科林斯柱式,而不深刻地理解它的人文内涵,就会使学生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人文方法“是一种以主体的体验、理解为基础的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方法”,它有别于科学领域强调理性分析和论证的方法。这是当前美术教学改革中一个特别应当注意的问题,即我们应该注意在美术学习活动,尤其是美术欣赏活动中采取人文的方法。长期以来,我们在认识论方面过分地强调了理性思考的方法,表现在教育上又过分地强调了传授的方式,把学生看成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这使得欣赏课常常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剥夺了学生自己体验和理解美术作品的权利。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体验是艺术课程的学习方式之一。因为体验就意味着学生自主地对美术作品的观察、理解、思考、分析,意味着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交流、比较、操作、尝试、甚至争论。一句话,强调体验,强调学生的理解,就是强调教学的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地学习。一位教师在讲米勒的《拾穗》时,组织学生对农妇头上戴的红头巾进行了讨论。教师拿了一条鲜红的领巾,放在农妇的头前,将两种红色进行对比。她问学生同样是红色,为什么不一样?请学生发表意见。学生们经过讨论,从开始讲的“头巾是旧的”,到最后认识到头巾的红色之所以发旧是因为长年在地里辛勤劳动、风吹日晒造成的。经过讨论,学生更加注意这样一条不起眼的道具。他们从这条头巾接触到了作品的主题——画家对农民和劳动的赞美。如果画家不具有对劳动和农民的了解与同情,就不可能画出这样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的作品。这位教师对这条头巾抓得好、抓得准,她用红头巾作为突破口,把教学过程变成了一个体验与理解不断加深的过程。反之,如果教师用传授的方式使学生的“认识”一步到位,告诉学生红头巾为什么是这样的红色,省略了讨论的过程,学生对头巾的认识肯定不会像这样印象深刻,对作品理解的也会浮于表面。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关系到人文方法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人文精神培养的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除了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体现人文性质外,我们在选择内容时也要尽可能向学生展示人类美术文化的精品,这与一些著名教育家提倡的“名著课程”的初衷是一致的。他们认为,经典著作代表了人类文化的最高成就,它们所包含的关于宇宙的见解和观念、人类的思想感情、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永恒的道德问题,经过了历史的考验。学生读了这些课程之后,便具有了超越时空的理性思维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美术现象,时时地给他们提供关注和参与的机会。广告、建筑、家具设计、服装、室内装修等都是学生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这些鲜活的欣赏内容最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最容易引发学生的讨论。回避现实,完全躲进古典之中,让学生像专业人士那样,学究式地探讨一些问题,并不是现代课程论提倡的。

概括而言,欣赏课要想更好地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美术作品时不单要讲技能,更要从美术文化上进行分析,把美术作品放到广泛的文化情景中去学习。

(2)分析美术作品的技能要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感情,以及作品是怎样表达的这种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特征、代表作品。

(3)引导学生欣赏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和身边的一些典型的美术现象。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美术作品的讨论和评论,加深对美术作品的体验。

在第三次全国美术录像课评比活动中(2001),重庆市巴蜀小学<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吴倩老师上的一节欣赏课《发现吊脚楼》就较好的体现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对我们具有较大的启发性。这节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讨论、展示收集的资料为主,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大量的信息交流,使学生把家乡的吊脚楼和地域文化联系在一起,从而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吊脚楼。使学生既明白了吊脚楼特有的文化价值,又明白了它的不足以及改进的办法。全课从学生身边大批的吊脚楼正在迅速地被拆除谈起,继而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吊脚楼的资料。其中有艺术家的绘画作品,有吊脚楼上面精细的花纹等,这正是学生不曾认识到的吊脚楼的另外一面。在此之前,他们没有想到在这些破旧不堪的老房子里,还有这样深厚的文化内涵,还能够和艺术联系在一起。教师通过大量资料的渐次展示,而不是干巴巴的说教,真正使学生“发现”了吊脚楼:发现和欣赏吊角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很好的人文学习的过程。

 

案例412

课题:《发现吊脚楼》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目的:

(1)欣赏家乡传统的建筑艺术,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引发学生对于祖国文化传承问题的思索与认同。

(2) 了解家乡的建筑特色与文化背景,懂得珍惜与尊重传统的地方文化,发现地域丈化、历史文化对于建筑艺术的影响,感受艺术和生活的联系,激发独立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自己收集有关吊脚楼的资料,发现吊脚楼的渊源文化,体会建筑艺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接受多元文化。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尝试多元的艺术创作,增进对文化的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对吊脚楼历史价值、生活与审美价值的了解与体验,理解艺术生活化,让学生意识到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尽力统整与提升人文精神生活品味。

教具准备:

大量吊脚楼图片、影像、报纸资料等。

学具准备,

七册、八册教科书、学生收集的有关图片资料,笔记本。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寻找与探索——布置任务、收集与整理资料。

第二课时  审美与思辩——统整资料,发现、研究、思考、展望。

第三课时  实践(多元的艺术创作),关注生活。

(第一课时和第三课时省略,引者注)

第二课时

呈现资料

(学生出示收集的资料)

教师: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吊脚楼的资料,你们有发现吗?好,现在,就让我们大家来分享吧!

学生一:出示照片

学生二:出示图书

学生三:出示图片

学生四:出示绘画作品

教师总结:刚才,这几位同学主要在吊脚楼的建造形式、建筑材料、美学价值这三个方面有了初步的发现,也看到了吊脚楼的合理与不合理的一面,那么下面,我们围绕这几点再深入地讨论一下,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出示课题——发现吊脚楼)

一、建造形式

统整资料

(学生:针对结构进行讨论)

教师:正如大家所谈到的,  吊脚楼这种合理的建筑结构,充分体现着自然与建筑的和谐,也看到了我们先辈们与自然抗争的聪明才智。那么,现在让我们再欣赏一下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吧!(放录像)

教师:看了录像里的介绍,你们通过查资料,还知道有哪些民族也是居住在吊脚楼里?

学生:苗族、侗族、傣族、土家族……

教师:合理的结构必然产生令人满意的风貌,那么,这些低丘陵地带的吊脚楼与山城的吊脚楼在风格上有何不同?

(学生:出示图片分析)

教师:现在老师归纳总结一下。刚才,  同学们从吊脚楼的建造形式方面谈到了它的结构合理、风格独具这两点,那么接下来,我们围绕吊脚楼的建筑材料和设施再来深入地讨论一下。

二、材料与设施

(学生,围绕材料与设施的不合理进行探讨)

学生:分析吊脚楼破旧的历史原因。

学生:可是,今天的吊脚楼的确太破旧了,存在着很大的火灾隐患。镇怎么办?

教师:的确,  吊脚楼的建造材料和设施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

(学生自由讨论)

学生:其实也有非常舒适的吊脚楼,暑假里,我和几位同学就去过酉阳的龚滩,那里的吊脚楼临水而建,也不容易发生火灾,我还给大家带来了录像。(放录像)同学们看了我的录像,你们对吊脚楼大概有了新的认识吧!

教师:从录像中,我们发现还有这样舒适的吊脚楼,难怪吸引着这么多的人们,除了舒适,它的魅力还表现在何处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好,下面我们一块去挖掘一下它的美学价值。

三、美学价值

整体欣赏

学生:我发现有许多画家、艺术家最喜欢把吊脚楼作为写生对象,我就收集了许多用不同的表现方式表现吊脚楼的绘画作品。

(出示作品并分析)

(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吊脚楼独特的建筑外形构成了特有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激发着艺术家的灵感,  密斯·凡·德·罗大师认为吊脚楼浑身都焕发着美的光彩。那么究竟在何处我们还能发现它的美呢?

局部欣赏

学生:其实,欣赏吊脚楼处处都能发现美,比如,  它的门窗、柱子等都焕发着美的光彩,我就收集了许多图片,大家一块来欣赏吧!

(出示图片)

学生介绍:从镂空的门窗、柱子、屋檐不难见到处处独具匠心,人们在上面精雕细琢,绘有龙凤彩云图案,典雅、精致、古香古色……由于中国古代长期席居,所以柱础的调刻装饰更为丰富,像这类柱子被称为“挖空心思”,大家猜猜,这类柱子为什么要挖空呢?(抽同学回答)

分析与辩论

教师:真是太有意思了,看到祖先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的珍贵艺术品,你们又该如何对待呢?

学生:像吊脚楼这样的珍贵艺术品,应好好地保护下来。

教师:那么,我们想想,在今天,保留了这些吊脚楼群,会不会和我们城市现代化建设相互冲突。

(学生自由讨论、辩论)   

教师:我们还是一块儿来听听博物馆的专家来谈谈这个向题吧!

(放录像)

四、保护与利用

设想与展望

教师:应该承认,欧洲人在爱护历史建筑方面是成功的,那么,在我们祖国有没有类似的例子呢?

(学生举例)

教师:看来,好好地保护我们的吊脚楼是势在必行了,因为,保护好吊脚楼就是保护好我们的一段历史文化,是提高我们民族素质,增强凝聚力的重要手段。然而,正如刚才同学们说到的一样,如今的吊脚楼的确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  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了,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呢?

学生:我们应该好好地改造它!

教师:对!(板书——保护和改造)

教师:事实上,  国外的一些现代化的建筑就善于吸取吊脚楼的神韵,进行再创造。(出示图片)

教师:这是著名建筑大师莱特的作品——流水别墅。就巧妙地借用了吊脚楼的原理,大胆地跨溪而建,体现了自然与建筑的和谐。而我们作为重庆的小主人,如此辉煌灿烂的建筑艺术瑰宝就摆在面前该如何去对待呢?

(学生们设想与展望)

(教师总结与布置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教师:同学们谈到的设想非常的棒!今天我们通过讨论,逐步地发现和挖掘了吊脚楼的文化价值与经济开发价值。更可喜的是,大家对于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吊脚楼,使其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创造一个更有特色的人文城市生活,都提出了自己的理想蓝图。

下节课,我们再把自己的理想蓝图拟定出一个小方案或绘制一幅设计图,把它们尽情地展现出来,好吗?

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妙的设想,更有意义的创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培养学生的人文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评论这张
 
阅读(249)|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