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通过“造型·表现”
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什么目标?
通过“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应分别在三个方向达到一定的目标,分别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知识目标基本概括了造型艺术语言的要素和原理;能力目标则要求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目标突出艺术教育的特征,强调丁体验乐趣产生兴趣,并形成一定的价值态度。但以上这三个目标决不能孤立对待,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它们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我们这次课程改革确立九年义务教育达成的目标有个整体框架,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部分进行描述。这中间过程与方法是此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只有紧紧抓住过程与方法,才能带动知识与技能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增长和情感态度的培养都是在学习活动的参与和探究中实现的。落实到“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我们应该努力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立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
案例2.1
课题:(遭古回响》(小学中年级)
教学过程:
每个学生发一块泥巴,让他们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捏塑一件实用物品,如碗、盆、罐、瓶等。在玩泥巴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体现了这次教学所达到的目标。
教师:早期的人类没有碗,他们喝水吃东西是用手来完成的。
(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做两只手合在一起舀水的动作和吃东西的动作, 同学们感到很兴奋,好玩,说笑不止。)
放录像、看图片:原始人烧制碗等器物的情景。
展示彩陶图片提问:为什么古代人将画画在碗里?
(各式各样的彩陶作品欣赏)
讨论对话:
学生一:古代人为什么画了好多鱼的图案?
学生二:古代人一开始将画画在碗里,后来又画在外边。
学生三:古代人的画都差不多, 除了直线的格子就是曲线的水纹,这些都代表什么?
教师:鱼是古代我国人民很喜欢吃的东西, 而且他们都以捕鱼为生,所以鱼常常被画在各种彩陶器物上。有人说这种格子像鱼网,表明古代的中国人以打鱼为生。
学生一:像开放的向日葵似的。
学生二:像捕鱼用的网。
学生三:像鱼鳞。
教师:李静远,你说你感觉它像鱼鳞吗?
学生三:对!(回答得十分肯定。)
教师:古代人描绘在彩陶上的图案, 引起了我国和世界上许多考古学专家的浓厚兴趣, 他们进行了长期的研究, 有着许多不同的答案。
比如,我们看看这像鱼网的格纹,按照考古学家的考证是古代人摹绘鳞虫类动物的鳞皮花纹。这是因为笼鼓是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用鳄鱼皮蒙面的“笼鼓”在上古时代是非常盛行的乐器, 而彩陶里大圆圈纹中的网格纹样,是古代人对鼓的局部摹绘用来作为鼓的形象的一种表现。
(教师讲到此, 随手拿来一个小腰鼓,嘭!咚!咚!敲了起采。鼓声在教室中回荡, 学生异常兴奋,特别是听到笼鼓是用鳄鱼皮蒙面的,学生更是兴趣盎然。)
教师:今天,鼓已发展成许多样子,我手里玩的鼓只是其中的一种。
学生一:想不到,彩陶的花纹里还有这么意义深远的故事。
学生二:古代人真的就那么喜欢鼓吗?
教师:我国古代的“雷”字, 实际上也从对鼓的象形、想像而来的,古代人将自然中的雷当做天鼓的观念,是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天上打雷像敲天鼓”大家想多么有意思呀!
学生:我知道了,我们曾经画过一首童谣: “风来了,雨来了,雷公背着鼓来了。’’这里说的就是“天上打雷像敲鼓”,对不对呀?
教师:说得太形象了,我国的劳动人民的想像非常丰富,对生活的感受是深刻的。
(教师书写了金文中有关“雷”字的几种写法启发学生, 其中有两个学生感受到“雷’’字最早的象形字很类似于今天“神”字的感觉。)
教师:再看几种彩陶纹样(展示图片),请问两个圆圈中间的锯齿纹是代表什么?
学生一:像水纹。
学生二:像许多小山头。
教师主动引导:和打雷联系在一起思考。(嗅!众多学生举手。)
学生三:像天上闪电的纹样!
教师:讲得非常好!这种锯齿纹是表现天空闪电的。
请再看,这些平行的纹线和旋涡纹、波浪纹总是和大圆圈鼓纹以及锯齿纹有机地组合在一起,那么在内容上是不是应该也有关系呢?请同学们思考。
这就是说,被你们当做水纹、旋涡纹的这些图纹实际上与我们刚才所看到大圆圈和锯齿纹的象形意义是有联系的。
学生一:是不是天上的云彩呀?
学生二:天要下雨的时候云彩是很多的,都跑在一起。
教师:大家分析得有道理,和雷电在一起的有云彩和气体。 (教师再书写甲骨文中“气”字、 “云”字、“雷”字等。)因此, 可以说将风、云、雷、电的交织图案画在彩陶上是古代人描绘风云雷电的生动图画, 也正是古代人对老天下雨的一种渴望。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在这些图案最低层的波浪纹就好像春潮般起伏的云层,春潮带雨,“雨、水从云下也。”滋润大地的川河之水是从天上云中而下来的雨水的汇聚。比如,前些日子干旱,水库干涸,我们北方城市缺水,都盼老天下雨,为水库充水。
老师所讲的这些虽然只是考古学家的一种判断和研究,但这代表了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大家想想:在古代的时候,人是靠什么活着?
学生一:种地。
学生二:打猎。
学生三:种菜。
教师:讲得好,我国原始人的农业文化当中, 雨水是老百姓种地、种菜的决定性自然因素,没有雨水庄稼能长好吗?(学生齐声说:不能!)而出产彩陶的这些地方, 多在我国的西北地区, 那里干旱少雨,老百姓把对雨的虔诚、祈望都描绘在彩陶上,这一方面装饰了实用器物——各种陶器用品, 另一方面又表达了自己的一种心愿。
(几个学生突然举手)
学生一:教师,我明白了, 艺术作品最主要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二:彩陶纹样表达了原始人老百姓心里想的东西。
学生三:我们的画也应该是自己想法的表达。
学生四:我自己的画应该是表现我自己高兴或者不高兴的心情。
学生五:我明白了,好的艺术作品都是表现人的情感的东西。
学生六:古代人是为了求雨才画这些图案的。 (教师插言:这只是其中的一种。)
教师:经过大家的分析,是不是可以这样说, 在艺术的表现当中,线条是人们表达自己情感一种要素, 艺术家是通过不同的线条来表现自己情感的。
学生一:我认为这是对的,在彩陶当中, 古代人用线条表现了自己喜欢的雷、闪电、云彩和气。
学生二:我们可以用线条表现自己喜欢的东西。
学生三:线条是可以按照我自己的意思来用的,我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学生四:线条是表现自己感情的,古人就是这样画在彩陶上的。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从彩陶纹样中的一个方面讨论了艺术与人的生活的关系,这使大家有很大的收获。我们应该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己去探讨美术作品更广、更深的含义,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回家后请大家自己查找资料,进一步丰富今天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可能的话,还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简析:在这堂课上,教师以满腔的热情,智慧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积极地进行思考,整个教学过程生动而自然,如行云流水。学生不仅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而且思维十分活跃,处于高度的发散状态,既理解了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增进了对古代美术文化的了解,又激发起浓郁的兴趣,并培养了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