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启野的博客

淡淡的雾,淡淡的雨,淡淡的云彩悠悠的游。

 
 
 

日志

 
 

12.为什么说美术课程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2011-09-05 21:18:52|  分类: 课程标准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部分我是什么?

课程的性质、价值、理念

 

12.为什么说美术课程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个性指的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的人的特殊性,我们的社会之所以如此丰富,正是由于存在着丰富的个性差异。保护这种差异其实就是保护社会的丰富性。丰富而自由的个性也是一个社会之所以具有丰富创造力的根本原因,没有个性的存在,没有个性表现的自由,就不会有创造力。所以,爱因斯坦说,全体人民的完全一致,即使可以做到,也是不值得向往的。

人的完整性一直是马克思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他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关系——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正像形式上是社会的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样,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而占有对象。”⑧然而,事实上由于社会分工、观念的偏差,尤其是工业化等原因,人的本质并不是处于一种完整有机的状态,而常常是分裂的。

我们知道,早期社会人的活动是相对全面的,一个人必须做他所能做的一切。而在社会出现了几次大的分工以后,人的活动就形成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区别,形成了不同的职业范围,这样,人的本质的原始完整性就开始被打破了,形成了分裂状态。这种分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脑力与体力活动的分裂。脑力与体力分裂以后造成的直接结果,是统治者看不起体力劳动,更不屑于参加体力劳动。我国古代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说法,亚里斯多德也将有害人的身体的工艺或技术等视为卑陋的行当。从古希腊开始,人们还将不涉及体力的学问称为自由学科,而那些涉及体力的学科则被排除其外。绘画与雕塑之所以未能列入自由学科的原因正在于此。工业社会中,这一分裂就更趋明显,人的活动变得更加零碎和狭窄。这种分裂导致了人的心理与生理的不完整。

(2)理性与感性及情感的分裂。从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柏拉图开始,就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划了一条明显的鸿沟,而且是张扬理性而贬低感性,理性被推至最高的位置。感知的作用被认为只是为思维提供原料,思维对其进行加工,形成抽象的观念体系。因此,与理性有关的活动受到推崇,与感性有关的活动则受到贬低。而对人的情感,一般也是采取克制、规约的态度,使其受制于人的理性精神。这种分裂导致了人的心理的不完整。

而对人的完整性破坏最为直接的是社会的教育观念和体制。如果一种教育观念和体制只是针对人的一些方面,而不是全部方面,它就会对人的完整性造成极大的破坏。西方中世纪的教育以及我国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制的教育,就是一种分裂性的教育。我国目前所普遍实施的应试教育,尽管设置了较为丰富的课程,但实际上针对的是人的心理,尤其是人的心理内容中的理性和智力,因此对人的完整性也有着极大的破坏性。这里,我们绝没有全盘否定应试教育的意思,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特殊的国情下,应试教育在为国家选拔精英人才方面仍具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负面作用,采取有效的方式予以弥补。

人类理想教育的雏形是古希腊时期的雅典教育模式。雅典教育不仅重视军体教育(这种教育在一个战争频繁的环境中尤为重要),而且还非常重视包括在“缪斯教育”中的道德、智慧和审美教育。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的“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实际上与雅典教育有着一个共同点,即都主张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自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首次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以后,人类就开始在自己的教育中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予以积极地追求。素质教育这一观念的提出与实施,实际上就是要对人实行一种真正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其核心就是保护和发展人的完整性。正如著名的英国美术教育理论家赫伯·里德所指出的:“教育的宗旨,一如艺术的宗旨,应在于保存人类及其心理官能有机的完整,因此当他自儿童时期迈进成人,自野蛮迈进文明,他仍然保留着意识的统一。这种统一是社会和谐与个人幸福的惟一源泉。”⑨

纵观人类的所有活动,我们可以说,美术是最具人性意味的活动之一,因为它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既诉诸人的心理,又诉诸人的生理,既针对人的理性,又针对人的情感、感性。在这方面,科学可能要逊色得多。因为科学主要诉诸于人的理性,如果处理不当,会对人的其他方面造成影响。单纯的科学理性并不能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也承认这一点,他说:“生活的机械化和非人化,这是科学技术思想发展的一个灾难性的副产品。”⑩我们的耳边似乎还可以听到著名科学家达尔文晚年对自己过于沉迷于科学的抽象符号和法则体系中所造成的感觉的迟钝和情趣的麻木的由衷忏悔之声。

一般而言,美术活动必须与人的理智发生联系,这几乎是无争的事实。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中科学原则的确立,就已经说明了这一问题,因此这里我们不拟再作探讨,而仅就美术对人的感觉以及情感的作用略作说明。

在美术活动中,主要诉诸的是视觉,而视觉又是人的主要感觉。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人所需要的信息,80%以上是通过视觉所获得的。视觉不仅给人的生存提供必要的信息,而且也是人生乐趣与幸福的一个重要源泉。然而,我们中的很多人并不善于运用自己的视觉,这样既使得信息量相对减少,更使得生活的情趣大为降低。科学与美术一样,均需用眼,但两者运用的方式并不一样。科学只是将世界的表象作为导向把握其本质的一个途径,美术同样注意世界的本质,但似乎更为注意对世界的表象的观察和玩味。我们的眼睛应该既看事物的本质,又看事物的外表,在这方面似乎只有美术家做得最好。一般人在儿童时期,还比较注意事物的外表,而一旦长大就抛弃了这一良好的习惯。可以说,在我们目前的学校科目体系中,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视觉训练的最有效的科目。比如,肖像写生时,我们就必须要对一个人物的感觉品质仔细地观察,而在平时我们一般是不会这么做的。著名学者阿恩海姆敏锐地指出,理性与感性观察的相互依赖对普通教育来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应要求在教学大纲中将培养理性思维的科目与训练明智的观察的其他课程很好地平衡起来。这一见解值得我们重视。

科学主要处理的是客观世界,情感在科学活动中虽然是不可少的,但主要作用体现在活动的动力系统,而不是作为一种直接的处理对象。而在美术中,情感不仅在活动的动力系统中发生作用,而且是作为处理对象而存在的。现代社会已经充分地认识了人的情感与个人的健康和社会的安宁之间的关系,宣泄和释放人的不良情绪以及升华人的情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已发现美术能够外化人的烦恼和忧愁,减弱人的心理压力,保护人的健康。在我们现行的科学教育中,学生基本上是处于对人类积淀下来的知识的被动地接受状态,很少有什么表达的机会,如果说有什么需要表达的话,也只是一种观念的表达,而且极其有限,几乎不会涉及学生的情感问题。所以,我们说科学教育对学生的情感的影响,远没有文学艺术教育对学生的情感的影响来得强烈和深刻。在我们的学校体系中,美术活动是外化学生心理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学生在表现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这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得到疏导,另一方面又给家长和教师提供了学生实际心理状况的图像,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维护他们心理的健康。

大家知道,在我们现行的课程体系中,学生对很多课程的学习都是通过抽象符号进行的,这些符号包括文字、字母、数字、定理、公式等等,美术则是少数让学生直接接触物质环境的课程之一。在美术活动中,学生的手、眼、脑协调并用,这样既沟通了物质层面与观念层面的关系,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这也是美术教育的独特价值之一。

正是基于对上述方面的认识,我们说美术是一种综合性的人类活动,正是由于它是综合性的,它才能对人的完整性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美术的综合性与人的完整性之间存在着对应性,因而美术教育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评论这张
 
阅读(315)|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